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社論: 讓華叔落葉歸根

<太陽報> @ 1月4日

華叔走了,走得安詳。這位為香港民主事業奮鬥一生的人,直到人生的終點,都沒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開平,再去走一走看一看,以致老人臨終前的最大快事,竟是看朋友帶回的家鄉錄像。作為後人,既折服他的達觀開朗,但更多的,卻是為此扼腕痛惜。

按一些人的說法,華叔「是其是,非其非」,一生追求理想矢志不渝。他之所以不能返鄉,就是因為此,華叔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折中和妥協,在香港為數不多的有家不能回、有國不能愛的人當中,華叔是其中難得一見能堅持到終點的代表人物。

按照北京「井水不犯河水」的邏輯,華叔確實走得太遠,二十一年了,他每年都為六四事件奔走呼籲。他的堅持,為北京所不容,卻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華 叔的遺願很樸素,他的骨灰一半撒向大海,要「向北望祖國大地」,另一半要與香港土地融會在一起,會撒在柴灣歌連臣角紀念花園。面對這樣的老人,蒼山大海都 要動容,政治的歧見僅是在世的事情,人生的歸宿卻是來世所有人共同的面對,此時,還有必要再強調分歧紛爭,並進而再強調要區別對待嗎?

寬 容是種美德,接受分歧更是「和而不同」般的境界。一國兩制的精髓,其實就是一種包容,一種接納,對待資本主義制度,北京尚且能從一九九七年接受到如今,對 待持有異見的人,比如華叔,又何必一棍子打到老死不能歸家?就算是井水冒犯了河水,但以井的有限容積,又怎能撼動河水的浩浩蕩蕩一路東流?井水是鹹是淡, 匯聚到河水中,畢竟只是滄海一粟、九牛一毛般的微不足道。

所 以,河水實在沒有必要跟井水過不去。一國兩制,講的是兩條平行線上的共同發展,但最終主旋律的落腳點依然是融合。華叔只在香港這口井中翻騰出一些漣漪,但 他骨子裏最深處的情懷,仍然是愛國愛港愛家鄉。人之已去,此時所謂的求同存異,才是衡量一個政黨一個政府一個制度是否能達到「有容乃大」的關鍵。

拋棄歧見,讓華叔落葉歸根,可填補老人的遺憾,更能讓人看到一個博大胸懷的跳動。北京,你以為然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