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ppledaily @ March 14, 2012
四喜丸子被譯成 Four glad meat balls,醉蟹成了 Drunk crab,童子雞變 Chicken without sex……以上這些曾經貽笑國際的中菜英文譯法終於可在菜單消失了!北京市政府外事辦和市民講外語辦公室近日聯合出版《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為 2,158道中菜「正名」,令外國食客摸不着頭腦的中式英文菜單從此 say goodbye。
「中餐菜名,不僅包含了原材料的訊息,還糅合了很多文化、歷史事件、人名等,形成了獨特的命名方式。」北京市外事辦有關負責人說,過去很多餐館的英文菜單都千奇百怪,不僅外國食客看不懂,就連熟悉「中式英文」的內地英文老師也雲裏霧裏。新出版的《美食譯苑》基本涵蓋了八大菜系的主流菜品,從家常菜到各式大餐菜品都收錄在內。有關英文譯法只給餐館作參考,不會強制推行。
麻婆豆腐譯 Mapo Tofu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說,是次中餐英譯,專家團隊遵循了意譯為主的七項繙譯原則,力爭讓不懂中華文化的外國賓客一眼能看懂。
多數中餐菜品遵循以主料為主、配料為輔的繙譯原則,例如白靈菇扣鴨掌被繙譯為 Mushrooms with Duck Webs。以烹製方法為主的繙譯方式也較為多見,例如火爆腰花譯成 Sauteed Pig Kidney。還有一些菜的譯名以形狀、口感為主,例如脆皮雞的譯名就是 Crispy Chicken。
菜式中很多以人名、地名命名的特點也被保留。例如麻婆豆腐繙譯為 Mapo Tofu、北京炸醬面則為 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 Beijing Style。
佛跳牆是 Fotiaoqiang
中國特有的食品則用普通話拼音命名或音譯,例如餃子,從原來的 dumpling變成了 Jiaozi。類似的還有包子 Baozi、雜碎 Chop suey等。有些無法直譯或難以體現做法或原材料的,也用拼音。閩系名菜佛跳牆就音譯成 Fotiaoqiang,北京的豆汁譯為 Douzhir,後面再加注主要的原料名稱。此外,專家們還細緻到就連醬汁是否與主料混在一起煮,都清楚用 in和 with區分。
------------------------------------------------------------------
港食肆拼凑英文字 牛柏葉譯 Albert Yip
內地規管食肆中文餐牌的英文繙譯與用字,曾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普遍食肆的餐牌都有中英對照,多數都是直接將中文譯成英文單字,然後拼湊一起成為食物的全名,久而久之,約定俗成,此特色已成為本港典型的英文餐牌。
記者在網上及實地參考過本港多間地道餐廳的餐牌,包括名人茶餐廳翠華,根據它在佐敦白加士街的分店餐牌顯示,英文翻譯的食物名稱算是容易理解,例如翠華沙嗲牛肉炒河、被譯成 Satay Beef with Fried Rice Noodles。
另一間位於港島跑馬地區、有不少外籍人士聚居的茶餐廳,其網上餐牌一款五彩及第粥譯成 Scholar's Congee,扼要說明及第粥的典故;其招牌食品食神叉燒飯則直譯成 Gourmet's Barbecued Pork with Rice。
天水圍一間火鍋酒家的餐牌於前年曾鬧出笑話,餐牌上的火鍋配料如牛柏葉,被譯為 Albert Yip、手打魚蛋譯成 Hand fighting fish balls、粉絲譯作 Fans等,被網民在討論區等廣傳,成為一時熱話。該酒家經理事後解釋,酒家請了內地印刷公司為餐牌做翻譯,導致貽笑大方向公眾致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