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his online, which is about a HK born ''foreign'' girl's story... 這個女孩就是最近在[老表,你好野] 中的那個外國人... Interesting story...
我係另類香港人
土生土長 沒有上學 沒有認同
金髮碧眼,在許多華人眼中,似乎總是高人一等。不過,亦有在港土生土長的澳洲女孩,主動轉投華人教會,學廣東話,融入香港。但膚色的差異與居港的背景,卻使華人覺她非我族類,洋人與其又格格不入,令這港籍洋人的成長飽受困擾;而中、小學教育在另類的「家庭學校」裏完成,沒受過刻板的正規校園洗禮,使習慣自律自修的她,難明目前部分大專學生,喜歡走堂的疏懶叛逆心態。文:關家賢 攝:曾國宗、部分受訪者提供
以電話聯絡Corinna進行這個訪問時,單聽話筒中傳來那一把字正腔圓的廣州話,實在難以想像,她是一個滿頭金髮藍眼睛的異族女子。而且她還有?一個地道中國名字——陳明恩。
相對許多以就讀國際學校為時尚,操一口流利英語為榮,卻無力以中文表達思想的中產華人子女,陳明恩無異更投入在香港的生活。她說:「我媽媽是澳洲人,爸爸則是紐西蘭人,他們是教會傳道人,為了來香港傳教,事先學了三年中文,而我則是在這裏出世的香港人。」
幼稚園時和一眾華人小朋友,同步牙牙學廣州話的陳明恩,曾一度失去這種語言能力。她說:「讀完幼稚園後,返澳洲住了八個月,因沒有人再和我講中文,所以很快便忘記。」
即使回港生活,但因社交圈中全是「英文人」,所以陳明恩遲至九歲之後,才重拾中文語言能力。現年22歲的她說:「當時媽咪只教我們認一些基本中文字,例如洗手間和緊急出入口的牌,來應付生活需要便算。後來我和哥哥也覺得,既然我們長居香港,就應該融入這裏的生活。」所以陳明恩和其兄,便決定「轉會」。她說:「為了學講中文同識多些中國朋友,1995年就和哥哥轉到華人的教會。」
最愛飲茶食點心
語言之外,還有生活習慣。陳明恩說:「我好鍾意到酒樓飲茶,食點心,當中最愛最好味的便是叉燒包,就算一般外國人不食的鳳爪,我都一樣照吃。而我亦好鍾意過中國的節日,有熱鬧氣氛之外,亦有好多特色應節食品,好像農曆年的年糕和端午節的?\子,都是我最鍾意食的。」
可是,任陳明恩幼時如何主動投入華人的生活文化,卻改不掉天生的皮膚與頭髮顏色。她說:「無錯,我作為一個外國人,識講中文,會被人覺得好得意好吸引。但到了中學階段,就發覺自己在中國朋友眼中,仍然係鬼妹一個,覺得他們點都冇當我是真正好朋友。」
更慘的是,就算回歸同聲同氣的洋人群中,她依然是異類一個。陳明恩說:「我在香港出世同長大,加上唔係好留意外國的流行文化,所以同一些洋人朋友沒有共同話題,例如他們講澳洲邊個歌星出名,當時潮流興甚麼等,我都一無所知,所以大家相處就有點格格不入,沒有共鳴。」
如此裏外不是人,令陳明恩最需要朋輩認同的成長關鍵期,情緒常處於低落狀態。她說:「差不多整個中學時期,我都在為自己究竟是甚麼人而煩惱!無論是和中國或外國朋友相處,都有身分認同問題。在一起時,他們會很自然聚在一旁傾偈,而我就像不存在般,出街玩或有活動,又成日忘記叫埋我。」
就算勉強自己,迎合大眾,仍是失敗告終。陳明恩說:「有段時間我迫自己學朋友們的生活習慣同興趣,好像留意潮流、唱卡拉OK或夜晚煲電話粥等,但就始終投入唔到,覺得好辛苦,有時都會『谷到喊』,情緒好差,所以那幾年也過得不開心。」
樂觀態度破心障
幸好陳明恩父母的支持和她自己的慧根,終消除這纏繞多年的夢魘。陳明恩說:「父母知道我有這些成長問題,便找很多有關的心理書,引導我以積極樂觀的思想面對。到四年前,我終於想通了,明白事情總有正反兩面,好像在演藝學院做話劇,很多演出雖然不適合我這個鬼妹,但到一些外國人角色又非我莫屬。」
搞好身分定位問題,令陳明恩的生活重拾歡愉快樂。她說:「我自己就像個中間人,在外國人和香港人之間,擔當溝通橋樑角色,明白這道理就再沒有以前的煩惱。」
自幼受宗教熏陶,陳明恩一直以助人為己任。她說:「神安排我在香港出世生活,所以好想幫番香港人,貢獻社會。而我自細就很好動同有好強表演慾,鍾意跳舞唱歌,經常參加教會中的表演。而兩年前就考入演藝學院,後來更和一些同學組成業餘舞蹈團,接受團體的邀請表演,希望未來可以香港做基地,四處演出。」
表演只是手段,更重要是想透過這形式來表達思想。陳明恩說:「我好想將一些正面的思想,積極的生活態度,通過自己有興趣和擅長的方式,同其他人分享。因為電視、電影甚至流行曲當中,常會帶出一些唔好的信息,對小朋友會有好大的影響。」
就算以兒童為目標的卡通片,部分在陳明恩眼中,也是教壞細路。她說:「看過一套卡通片,有位小朋友稍不如意便亂掉東西。所以想通過藝術創作,例如用話劇表演,亂發脾氣會對身邊愛他的人所造成的傷害。希望對比之下,令觀眾明白要積極面對困難和不愉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