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Time to say goodbye ... Again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Again...

或許已經麻木,但臨別依依,內心也有點不捨。

人長大了,見多識多了,感覺不會像從前般強烈,是好事嗎?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梁齊昕的處境不就是香港人的一個縮影嗎?

Read this from 信報 yesterday... really ''creative' comparison!

梁齊昕的處境不就是香港人的一個縮影嗎?

《信報》時事評論:
 
第一家庭發生內訌,屬於私事的部分固不必提,其餘三類與法律及公眾利益相關的,則因為訊息嚴重不足,孰是孰非目前還未能準確判斷,有待傳媒及包括議員等專責監督政府行為的人士追查。這三類非私人屬性問題分別是:
 
一、梁齊昕的憲法權利有否受損?事件中,她的人身自由、言論自由、不被虐待的權利、接受及時且恰當的公共醫療的權利,有無一度受到非法的限制、剝奪?她最後在FB宣布要「離家一去不回頭」(leaving home forever),這份屬於成年子女的行動和居住自由會否受到非法抑制?
 
二、梁氏夫婦有否干犯對梁齊昕侵權?與上述問題一一相應的問題,包括梁氏夫婦有無牽涉禁錮、強制關閉梁齊昕的FB賬戶、梁婦有無以語言或肢體向梁齊昕施暴、有無以故意誤導的方式阻差辦公、有無(如梁齊昕所指不止一次)以強制方式阻止梁齊昕接受她電召的緊急醫療救援?
 
三、與梁氏夫婦非直接有關的法律問題,包括:警方及緊急醫護救援人員是否只聽梁氏夫婦或其下屬、保安、家丁等一面之詞,未作足夠專業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便以「致電求助者不需援助」為由,匆匆從禮賓府撤退?
 
事發當日下午,梁氏代梁婦面向傳媒全部否認梁齊昕在FB上的指控,並指梁齊昕有病、情緒不穩定、其身體受傷處不過是舊患,等等,最後還加了一句「只有子女口中不是的父母,從來都無父母口中不是的子女」以表達「天下父母心」。港人聽了這些一面之詞,卻未見梁齊昕現身說法,有鑑於梁氏素來說話夠「技巧」,故不免對他有所懷疑而對梁齊昕寄予某種同情;高登討論區上的一眾巴絲打,這次更絕口不說梁齊昕的壞話,幾乎一面倒站在她那一邊痛罵梁氏夫婦,也許不無一點私報公仇的味道。
 
替上述一連串問題找出確切答案殊不容易,「佔中」期間的「七警暗角打鑊事件」花了幾個月才擬好報告上呈,內容是否合乎「要求」、「出街」之前要做些什麼修正或潤飾、「出街」之後針對各種反應,特府有何化解招數,凡此種種問題,還需要給充分時間予當局考慮。調查幾個犯事表面證據相當清楚的員警尚且如此拖沓,況乎調查特首伉儷?最後很可能連開始的一步也走不動。不過,就算上述問題的答案永遠找不到,我們還是可以從事件的未很確定的輪廓看到關於香港的一面宏觀現實:
 
梁齊昕之於梁家,正如香港之於中國;她的個人處境,好比港人的政治處境。下面,筆者試具體做一些「梁齊昕 & 香港」的比照;着重點當然是香港和香港人,提梁齊昕,只因為有助了解香港的當下。
 
1.深受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影響
 
梁齊昕念國際學校,然後到英國留學,修讀法律學位;大家知道,法律是英國文化的精華。梁齊昕關鍵的思想成長期在英國度過,因此,儘管她生於愛國愛黨家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卻無疑更多,以致她在FB上的帖文,絕大部分都是以非常道地的口語化、生活化英文書寫,偶爾才用到廣東話中文。香港受英國文化影響是人所共知的,尤其是在法治與社會管理方面。論時間,香港在有豐富歷史記載和集體記憶的大部分時間裏,都是由英國管治。
 
所不同者,香港的英國經驗,在歷史上是由英國的強加開始的;梁齊昕的英國經驗,正如在絕大部分香港殖民時代的精英家庭裏的一樣,都是父母主動出錢出力買得的。
 
2.相對其他家庭成員而言,性格開放、外向,甚或不羈
 
原因之一,是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乃當世最開放最外向的文化,例如在移民、歸化、商貿、海陸准入等方面的傳統和法律,都是近代主要文化當中最寬鬆的。
 
另外,梁齊昕在梁氏家庭三名子女當中排行第二,是所謂的「中間子女」,成長心理學一般認為中間子女受父母關愛最少,性格也最獨立。此因素甚有可能比梁氏多次提到梁齊昕的病態精神原因更重要;後者只能解釋情緒波動,不能解釋獨立性格【註1】。
 
香港其實也可說是中國的「中間子女」。對中國而言,大陸是長子,當然最重要;台灣是么女,最不能丟,但隔了一重海,卻最容易丟。因此,1949年之後,北京對待大陸、香港和台灣,實行了「抓兩頭、放中間」的策略;花在管治大陸、解放台灣方面的精力,要比搞香港多得多。當年若不是英國人提出,北京還不大願意收回香港主權。因此,香港平白得到差不多50年的「借來的時間」,發展了自身的「中間子女」獨特性。
 
3.都回歸了
 
梁齊昕在英國畢業後,縱有該國一流學位,與英國社會文化高度相容,且更如她所說自14、15歲即與家人諸多摩擦,卻依然回歸梁氏家庭,當中大概包含經濟和職業因素,以及她曾經強調過的家庭關係的拉力,也可能有自己的私人原因;如果她沒有居英權、不是拿英國護照的話,則也可能不得不回歸。
 
然則,梁齊昕回歸家庭的各種內外因素,恰巧就都是港人當年大體同意回歸祖國大家庭的各種因素。當然,彼此回歸之前,都會有很大的疑慮;港人是得到北京方面的「民主回歸」保證(口頭上的和《基本法》裏籠統地寫下的),才於1997年的時候「安心」回歸。梁齊昕歸家之前,有沒有得到父母的「民主回歸」保證,公眾當然無法知道,但雙方之間若有類似的討論和協議的話,會比較合情理。
 
4.回歸之後,都得到更多的物質好處
 
梁齊昕回歸之後,住到呎價當是全港或全球最貴(甚或是無價)的禮賓府;擇職方面,除了有她自身的條件之外,還肯定因為有金漆家庭品牌之助而相當順利,從學法律轉換跑道到她比較喜愛的行業,似乎不是問題。
 
香港整體而言何嘗不一樣,回歸以來股樓等財富增長了很多,沙士之後更獲贈大批當時急需的口罩、CEPA,特別是幾乎可說是賺錢不勞而獲的「自由行」;從前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形態,亦通過工業生產力轉移大陸而成功迅速轉化為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新經濟。
 
5.然而與家長的關係不是好了而是壞了
 
大抵回歸之後都有一段蜜月期,過了之後雙方都要面對現實;距離拉近了,什麼雞皮疙瘩,都看得更清楚,無論是一廂情願的還是受到蓄意誤導的幻想,都一一消失,到最後,實話只能實說,真正無法協調的話,關係便只能變壞。
 
從權勢強弱者之間的關係看,弱方既然回歸了,進入了強者的勢力範圍甚或成為囊中物,於是強者就不必再客氣擺姿勢,可以「任性」而為了。
 
6.回歸者逐漸喪失話語權,並須承擔所有致令關係惡化的責任
 
回歸之後,本地媒體的言論尺度逐步收緊,有些還在社運的某些關節前夕忽然大變。港人反感大陸各方面的惡質表現,卻被當權派罵作「反骨」、指為「心理不平衡」,等等。專制家長永遠是對的,反對者都是神經失常。
 
這次梁家內部關係惡化,梁齊昕的FB和Instagram都關閉了,只有梁氏出來說話,把事件歸咎於梁齊昕:病了、精神有問題、情緒大反覆、不能適應新環境,等等,然後反過來說:「只有子女口中不是的父母,從來都無父母口中不是的子女」。
 
7.與父及母的關係雙雙惡化
 
之前,梁齊昕只說過痛恨其母,對其父卻誇獎有嘉,也許是一般的母女、父女情意結的性質不同之故;但是,她這次卻對父母一起詛咒(I honestly wouldn't give a single f__k if my parents died right now right this minute)。這也許是因為梁氏近來也開始對梁齊昕施壓,父女關係因而變差。
 
再看香港,如果我們以黨與國比作父與母,則近年的變化也差不多一樣:一直以來,港人都恐共(黨),卻往往在民調中對中央政府(國)表示更多的信任和好感。但是,政改愈到後期,來自國家機器的壓力愈發強大,人大常委(國)的8.31決議通過後,港人對「國」的反感也加強了,對黨對國的態度遂趨同。
 
8.最後,回歸者有悔意,要求獨立自主、命運自決
 
梁齊昕反感來自家庭的壓力,對父與母皆失望之後,萌生去意,為了自身幸福,寧可放棄父母可以提供的豐盛的物質生活,也要追求獨立自主,最後更在FB宣布要離家出走不回頭。港人一樣,回歸之後,先是於國教洗腦一事上反赤化與共產黨劃清界線(曾鈺成指國教壓力直接導致港獨【註2】),再於政改事上對國家政權進行公民抗命,最後提出了「命運自決」的訴求。家庭解體、國家分裂,一般都是萬不得已、令人神傷之事,但弱者鼓起勇氣毅然求去,往往都有值得同情的理由,而強勢家國之首長,無論怎樣吹噓自己理直氣壯,亦必有嚴重理虧失誤處。在近日發生的事情裏,這點都很清楚。
 
梁齊昕回家之後又要離家自立,港人回歸之後又現離心傾向;前者是後者的一個縮影,後者是前者的一個大寫。原因和過程一一若合符節,如此巧合,或者需要更深入一點理解。
 
筆者斷章取義,從愛爾蘭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的諷刺劇《一個輕於鴻毛的女人》裏借用一句話:「起初,為人子女都愛慕父母。稍長,他們會批判父母的是與非,但結果很少會原諒父母的。」【註3】這句話並非放諸四海皆準,作為警句亦略嫌簡單,不過,在原劇裏用來諷刺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上流社會裏的道德虛偽卻非常精妙。王爾德是筆者念高中時的最愛作家之一,當年年少氣盛兼反叛,讀到這一句,竟過目不忘。這個對父母的「愛慕—批判—不原諒」程式,是否就是梁齊昕自覺或不自覺符合了的程式,筆者無從得知,但起碼是一種可能。然而,這個三段程式,用在陸港關係之上(擬人化為政治上的父子關係),可能更恰當。
 
港人本來都愛國,特別是在幾乎整個80年代裏都如是;不少人包括泛民,愛的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愛的本質,雖經歷了8964卻終無變化,儘管有些人對具體的政權的態度可能大大不同了。但是,這種「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情懷,在新一代人的心裏眼裏,已經變得愚不可及。這些人因為生於自由,活在資訊世紀裏,知道的比以前多,更學會了思考、批判,不會再接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那種論調,絕對不能寬恕國家、政權做過的、還在不斷做的種種壞事,連帶他們認為是「愚忠」的上一代也無法寬恕,或者就認為是一體的兩個面。既無法寬恕,就無法接受,於是楚河漢界、井水河水,一刀兩斷,就如王爾德劇中的兒子否定老子那麼堅定灑脫。
 
政權猶如父權,落實到具體處,纍纍的惡行會有同樣後果,虛偽的言辭掩飾或者豐盛的物質買賄都終歸無用。這個借意,反而是近日發生於第一家庭裏的事最可令港人深思的一點。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信任

在網上看到, 很真實:

我不問 + 你不說 = 誤會
我問了 + 你不說 = 隔閡;
我問了 + 你說了 = 尊重;
你想說 + 我想問 = 默契;
我不問 + 你說了 = 信任。

不怕身天涯,只怕心在南北。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說穿了,我們都是梁齊昕

今日係報紙上睇到, 非常精辟o既一篇文章, 不得不 share... 十個 like!!

首先,要多謝梁家「異見人士」梁齊昕,喺佢身上,充分體現言論自由可貴之處。如果佢選擇屈服於強權,香港人永遠唔知道,呢位小妮子一直都受咁大壓力。

特首話,「齊昕嘅健康係有一啲問題」。咁啱內地唔少「上訪」嘅人,都會「被精神病」。你嘈嘈閉呀拿?困你去精神病院。特首辦事,果然符合國情。

話分兩頭,齊昕噚日喺fb發出多個言論,仲話要離家出走。唔少網民都戥佢陰公豬。千頌C好肯定,呢個Moment,齊昕民望一定高過CY十萬倍!事出必有因,你試吓將佢出嘅Post細味多次,對港人來講,簡直係心聲!反之,對CY來講,就係夭心夭肺,難怪激到佢屋企人嬲到唔俾齊昕出街(CY話冇禁錮,所以我唔會用禁錮呢個字眼)

佢話「I'd rather be living on benefits, sleeping on a coach, eating cup noodles everyday than living the life I'm living right now.」

講真,如果唔係因為「尊嚴」呢兩個字,相信唔少有手有腳有氣有力嘅香港人,都有諗過食綜緩算數。留意番,最新份預算案,綜援係出「三糧」!

但普通打工仔,望一望糧單,唏噓,再望一望樓價,真係連諗吓「置業」都覺得自已戇居。所以佢話「If I were on the 20th floor of a building instead of being in 禮賓府」,呢句個「if I were」字用得妙,用得準!唔少打工仔,於按揭及供樓入息比率要求收緊後,面對上車上到20樓,都只可以用呢種條件句,於英文文法上,表示不可能!

所以佢講到「sleeping on a coach」,即係流動住所呢個概念,其實極具前膽性,事關泊車錢應該點都平過住宅租金!唯一要諗嘅係,當蘇錦樑話「流動美食車」唔可以流動經營,我唔知政府會唔會有條例話「流動住所」唔可以流動住。

至於齊昕BB講到捱杯麵,唉呀,又中香港人死穴,要上車真係要咁慳家的!不過家陣食杯麵算係高消費啦。最近有單新聞,話個護士為上車,Lunch食兩塊麵包都嫌貴,最後食一塊就算。題外話,佢提出要食杯麵,恐怕最唔開心嘅唔係佢爸爸,而係CY個粉絲陳智思,因為佢個Title好可能因此要延長做「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和鈉委員會主席」。

睇埋齊昕BB講到「I'm leaving home」,但最後都係被逼留喺屋企,作為香港人,我真係感同身受到眼水都咇埋出嚟。自從你老竇上台之後,身邊唔少朋友,已經開始諗離開我哋嘅家,即係香港,但好可惜,外國居留權你估咁易拎咩,續拎番本BNO已經覺得自己巧威威,最後咪又係因為要搵食,被逼留喺屋企。

所以佢話,「It's BS(bullshit) when people say there's always a way out。」本人真係好想俾個Hug你,你老竇經常都話要改善青年人出路,最後逼到後生仔走去瞓馬路。齊昕BB,你用「廢嗡」呢個字,真係講中晒香港人心聲!太精彩了!

你說你面對瘋狂的家,我說香港人面對瘋狂的世界,說穿了,我們都是梁齊昕。齊昕,衷心的向你說聲:加油!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World Leaders' Salaries

Interesting article on Finance Yahoo! 

How world leaders' salaries stack up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is taking a pay cut of 10% as his country's economy sinks into a deep recession.
But how does his salary compare to those of other world leaders?
Here is how the pay of prime ministers and presidents of the big develop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 stack up, according to the most recent official data and converted into U.S. dollars at the current rate.
President Obama leads the pack with $400,000 a year. The presidential salary doubled when George W. Bush became president in 2001.
In addition, Obama gets a tax-free expense account worth $50,000.
1. United States
Barack Obama: $400,000
2. Canada
Stephen Harper: $260,000
3. Germany
Angela Merkel: $234,400
Merkel's salary as German chancellor is set at 216,000 euros a year ($234,383). The chancellor and her ministers got a 2.2% pay rise at the beginning of March, according to government documents.
4. South Africa
Jacob Zuma: $223,500
5. United Kingdom
David Cameron: $214,800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earns £142,500 ($214,782) a year. That includes his salary as a member of parliament, which is £67,060.
6. Japan
Shinzo Abe: $202,700
7. France
Francois Hollande: $194,300
The French president would have ranked much higher on this list, had he not taken a 30% pay cut the moment he took office in 2012.
Without the haircut, Hollande would have earned 255,600 euros a year ($274,522), second only to Obama. Now he makes $194,251.
8. Russia
Vladimir Putin: $136,000
In the face of his country's worst economic crisis in years, Putin said last week he was cutting his salary by 10%.He now earns roughly 8.2 million rubles per year ($136,000) as Russian president.
9. Italy
Matteo Renzi: $124,600
10. Brazil
Dilma Rousseff: $120,000
11. India
Narendra Modi: $30,300
The Indian prime minister's salary is just 1,600,000 rupees a month, which comes to little over $30,000 a year. That's according to an official response to a freedom of information request submitted by local media.
12. China
Xi Jinping: $22,000
He might be in charge of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but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s salary is just $22,000. And that's after a 60% pay rise at the start of this year.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Pick a Job or pick a boss?

"Don't pick a job, pick a boss!


Your first boss is the biggest factor in your career success. 

A boss who doesn't trust you won't give you opportunities to grow."

Read this quote online, so so true... When can I meet a boss that will trust and value me?

"剩女”經濟學

Read this from WSJ @ March 7 2015

中國有“剩女”現象嗎?

從宏觀結構數量上看,沒有。簡單說因為中國男女比例失調,有大量“多余”男性,所以即便女性都到大城市來,也只是沖淡了大城市裡原來男性過多的局面。

根據《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2010年全國新生兒男女性別比為1.19-每100個女性對應119個男性,也就是說平均每五個女生對應六個男生,或者對每個男生來講,你和宿舍同學或身邊五個同事加起來,就有一個人找不到老婆──這個數字是不是很驚人?

其實正常人類學情況下性別比並不是1,大約在1.05左右,原因是男嬰和男性的死亡率要更高一些。本文重點關注年齡在20-39歲之間的城市男女,跟Edlund教授分析的原因一樣,要選擇一個在婚姻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都相對比較穩定的群體。

數據顯示,我們平時討論的城市“剩女”根本就不是純粹的女性數量過多──全國所有地級市的市轄區在此年齡段的男女性別比平均是1.05,依然是男性數量更多。性別比例剛好平衡為1的城市包括南通和海口。男性比例最高是鄂爾多斯,1.42,而女性比例最高的是武漢,0.83,河南的信陽緊排其後,0.86。再看看北上廣──北京:1.09,上海:1.07,廣州1.11。可以看出即便是北上廣這些有大量高學歷高收入女性的城市,適婚年齡裡面的男性數量依然是遠遠多於女性。(查了一下東莞──1.2)


那分教育程度的適齡男女呢?高學歷的適齡城市女性數量比高學歷的男性數量更多還是更少?

2010年普查資料顯示,20-39歲城市人口(不等於上文的市轄區)裡擁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背景的男女性別比例為1.06,而其中更年輕的群體,20-29歲的比例是0.99。這兩個數字告訴我們,如果大家把“剩女”的討論放在20-30之間的話,那麼的確高學歷的女性數量比相同學歷的男性數量稍微多那麼一點點,但幾乎可以忽略。而對於適合工作、適合結婚以及生育年齡的整個20-39歲青年群體而言,高學歷的男女比例是1.06,依然大於1,男多女少。

事實上,如果不考慮學歷,全國城市人口20-39歲男女比例只有為1.0056,也就是說如果都是在跟自己學歷類似的群裡面尋找另一半的話,一般的城市女性面對比自己多0.56%的男性選擇,而高學歷城市女性的選擇權更廣,整整多出6%的男性可供選擇,更佔有數量上的優勢。誰說高學歷對女孩是件壞事兒?

所以,201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明確的告訴我們,城市裡面的“剩女”現象不是因為女性數目超過男性。當然,普查中的婚姻數據說明結婚率跟受教育水平成反比。“剩女”問題,不在兩性數量的失衡,而是在婚姻市場中的結構性不匹配。

是她曲高和寡,還是他不懂欣賞

其實,對婚姻市場的研究可以借助成型的勞動力市場的模板進行分析。

對於多數想結婚(這裡類比為工作)卻還處於單身(類比為失業)狀態的人來說,尋尋覓覓的過程只是正常的摩擦性“失業”。勞動力市場除了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之外,總會有一定程度的摩擦性失業──簡單來說,個體找工作總是需要時間尋尋覓覓,雇主招人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找到理想人選。一定程度的摩擦性失業是不用擔心的,過於著急了隨便找個工作,不認真工作跟同事處不好關系最後離職,對公司對自己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當然也有由於心灰意冷而退出婚姻戀愛市場的──勞動力市場上對應的叫做discouraged workers,失意的放棄尋找工作的人。

摩擦性失業告訴我們,真命天子都不會突然間砸到頭上的,驀然回首之前也是先要眾裡尋他千百度的。即使在男女數量和匹配結構平衡的地區,“剩男”“剩女”現象也會出現。

更嚴峻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在婚姻市場上的體現之一是男女雙方期待值的問題。經濟學上講供給和需求,本文也分別從這兩個角度上來說(當然,供需雙方地位平等)。

先說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供給,這方面勞動經濟學裡的經典文章太多了,特別是2014年剛剛離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貝克爾教授的大量開拓性研究,主要解釋就是當女性由於教育和就業方面的條件跟男性趨於平等,當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機會和收入大幅提高,傳統男性賺錢養家的婚姻模式吸引力下降,導致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要求提高、“供給”下降。

不可否認,不少女性有雙重標準問題。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現實嗎?徐靜蕾說“你只負責單純善良帥”,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做到。又要對方單純善良,還要高富帥,又要對方事業成功又要天天陪在身邊,這種對“暖男”+“真命天子”=“暖龍”的結合體無限期待,會在婚姻市場的選擇上出問題。對婚姻有正確的態度和期待值,非常重要,否則Mr. Right出現都不知道,還嫌七嫌八給錯過了。

再來看婚姻市場上的男性需求方。絕大多數時間大家批評“剩女”太挑剔,但批評男性的聲音太少。事實上男性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也會影響到婚戀市場匹配的效率。哈佛大學的Jisoo Hwang2014年有一篇關於“剩女”的文章《Housewife, “Gold Miss” and Equal: The Evolution of Educated Women’s Role in Asia and the U.S.》很明顯在“怪罪”男性,指出男性不能接受受過教育的並把家務活外包出去的職業女性。Hwang和接下來會講到的另一篇文章有共通的一點,就是當一個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並且女性的教育和工作機會上升,而社會文化和人們心態還沒有足夠快相應調整變化的時候,這時婚姻的結合就會出現問題。

很多男性在婚姻市場上會有強烈的雙重標準,要上的廳堂下的廚房,聰慧風趣漂亮賺錢之外還要掃地洗碗做飯看娃,一邊說男女平等,一邊要三從四德。Hwang的這篇博士畢業論文強調男性在婚姻選擇方面的傳統和迂腐,文章用了“準婆婆”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參與工作做為一個衡量,研究發現“現代”環境下成長的男性結婚率更高,而且妻子也有工作的可能性也更高。Hwang的研究採用了經典的對比方法──同樣都是日本和韓國的男性,一組人在原籍生長,一組人從小移民到美國。文章發現從小就移民到美國並接受西方更“現代”性別和家庭觀念以後,“剩男”和“剩女”的比重都大幅下降。文章討論說,如果男性不願意共同分擔家務勞動,那麼婚姻對男性從需求角度回報大幅降低,他們則寧可選擇單身,成為剩男。

所以,當男性在特定成長環境裡形成的對女性的看法,和現代女性自己要選擇成為的角色不能均衡搭配的話,“剩男”“剩女”現象就特別突出。

還好市場並不都是“封閉”的。越來越國際化的地球村上可以跨國婚配。Daiji Kawaguchi 和Soohyung Lee 2012年研究東亞地區的“婚姻移民”《Brides for Sale: Cross-Border Marriages and Female Immigration》,研究發現在發達的東亞地區,新婚裡面4%到35%的都是外籍新娘。文章發現,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韓國和日本娶外籍新娘的男性都是相對年齡較大、學歷較低、或者是農民的可能性更高。這些在本國難以內部消化的剩男,通過跨國婚姻讓自己完整了。

生物學、經濟學和社會學文獻都討論“assortative mating”──婚姻匹配。例如,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和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於妻子,所謂的男性“向下選擇”。假如我們把所有男人女人按照相貌、收入、性格等綜合排序,那麼最棒的男性最終可能選擇了第二組女性,第二組男性選擇了第三組女性。最後剩下的,就是受教育最高收入最高的女性,還有第三組男性。

這整個婚姻市場鏈條式的調整,從以前穩定的配對機制到新動態平衡,關鍵是女性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提高。

在中國的語境下,新平衡還沒有穩定,在社會和文化上,許多新時代男性和女性都還沒做好相應的心理調適。男性需要開始接受洗菜做飯並不是賢妻良母的必要條件,女性也要開始接受收入沒有自己高的丈夫。如果不對現代婚姻的期待進行相應調整,剩男現象會越來越嚴重,我們受教育程度最高、收入最好並且可能是最聰明有能力的女性,她們的基因可能永遠傳遞不下去了。這對整個人類都是個浪費。

我們能做些什麼?

在宏觀上整體社會觀念沒有盡快改變的同時,有什麼微觀上我們能做的來提高婚配幾率?

1. 不為一時的摩擦性失戀沮喪。積極擁抱生活,認識新朋友。

2. 合理調整婚姻期望值(不是隨意湊合),要降低對己對人的雙重標準。

3. 找不到工作時我們會去進修或培訓來提高自己的技能,沒有找到另一半的時候,抓緊充電吧。讓自己在婚姻市場上更有魅力--健身、旅遊、讀書等等,讓自己的生活更精彩。

4. 一個城市找不到工作,換一個城市。一個行業不適合自己,尋找自己感興趣和可以發揮比較優勢的行業。你懂的。

5. 最後,“剩女”概念本身是非常具有歧視的,所以我提倡從現在起,我們用勝利的勝字代替,或者加引號,作為一個社會課題而不是一個具體的人群來單指。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不怕在自己的夢想里跌到,只怕在别人的奇積中迷路。每一個人生都是一條獨一無二的路。在路上,俯视是為了體察,而不是輕视;仰视是為了求索,而不是膜拜。太看重自己,不會長進;太看重别人,會丢了自己。有夢想,走一段夜路也無妨,就怕迷失在閃爍的霓虹里。活出自己,是生命最重要的事。

- 網上一作者 -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Look Up by Gary Turk

A really popular video on YouTube by Gary Turk... it's called "Look Up"... he wrote this to encourage us to quit social media... 

Look Up  

I have 422 friends yet I am lonely
I speak to all of them everyday yet none of them really know me
The problem I have sits in the space in-between
Looking into their eyes or at a name on a screen
I took a step back and opened my eyes
I looked round and realised
This media we call social is anything but
when we open our computers and it’s our doors we shut
All this technology we have it’s just an illusion
Community, companionship, a sense of inclusion
When you step away from this device of delusion
You awaken to see a world of confusion
A world where we’re slaves to the technology we mastered
Where information gets sold by some rich, greedy bastard
A world of self-interest, self-image, self-promotion
Where we all share our best bits but leave out the emotion
We’re at our most happy with an experience we share
But is it the same if no one is there?
Be there for your friends and they’ll be there too
But no one will be if a group message will do
We edit and exaggerate, crave adulation
We pretend not to notice the social isolation
We put our words into order till our lives are glistening
We don’t even know if anyone is listening
Being alone isn’t the problem let me just emphasise
If you read a book, paint a picture, or do some exercise
You’re being productive and present not reserved and reclused
You’re being awake and attentive and putting your time to good use
So when you’re in public and you start to feel alone
Put your hands behind your head, step away from the phone
You don’t need to stare at your menu or at your contact list
Just talk to one another, learn to co-exist
I can’t stand to hear the silence of a busy commuter train
When no one wants to talk for the fear of looking insane
We’re becoming unsocial, it no longer satisfies
To engage with one another and look into someone’s eyes.
We’re surrounded by children who since they were born
Have watched us living like robots and think it’s the norm
It’s not very likely you’ll make world’s greatest Dad
If you can’t entertain a child without using an iPad
When I was a child I’d never be home
I’d be out with my friends, on our bikes we’d roam
I’d wear holes in my trainers and graze up my knees
Or build our own clubhouse high up in the trees
Now the park is so quiet it gives me a chill
See no children outside and the swings hanging still
There’s no skipping, no hopscotch, no church and no steeple
We’re a generation of idiots, smart phones and dumb people
So look up from your phone, shut down the display
Take in your surroundings, make the most of today
Just one real connection is all it can take
To show you the difference that being there can make
Be there in the moment as she gives you the look
That you remember forever as when love overtook
The time she first held your hand or first kissed your lips
The time you first disagreed but still loved her to bits
The time you don’t have to tell hundreds of what you’ve just done
Because you want to share this moment with just this one.
The time you sell your computer so you can buy a ring
For the girl of your dreams who is now the real thing
The time you want to start a family and the moment when
You first hold your little girl and get to fall in love again
The time she keeps you up at nights and all you want is rest
And the time you wipe away the tears as your baby flees the nest
The time your baby girl returns with a boy for you to hold
And the time he calls you Grandad and makes you feel real old
The time you take in all you’ve made when you’re giving life attention
And how you’re real glad you didn’t waste it by looking down at some invention
The time you hold your wife’s hand, sit down beside her bed.
You tell her that you love her, lay a kiss upon her head.
She then whispers to you quietly as her heart gives a final beat
That she’s lucky she got stopped by that lost boy in the street
But none of these times ever happened. You never had any of this
When you’re too busy looking down, you don’t see the chances you miss
So look up from your phones, shut down those displays
We have a finite existence, a set number of days
Don’t waste your life getting caught in the net
because when the end comes, nothing’s worse than regret
I am guilty too of being part of this machine
this digital world we are heard but not seen
where we type as we talk and read as we chat
where we spend hours together without making eye-contact
So don’t give in to a life where you follow the hype
Give people your love, don’t give them your “like”
Disconnect from the need to be heard and defined
Go out into the world, leave distractions behind
Look up from your phone, shut down the display
Stop watching this video, live life the real way.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人一生為什麼要有2個孩子?(回應篇)

續上一篇網上看到的文章... 網友的回應, 也很感人, 很有共鳴:


我生老二的原因。
有一天我們都走了…他或她在這世間上,唯一的親人就只有彼此。

我和老公一定無法陪伴他們一輩子,所以,在未來我幫他們留下彼此,心靈上唯一可以相依偎的手足,這是我們唯一可以為他們準備的事。
----------------------------------------------------------------------------------------------------------------------------
我今年32歲,一個姊姊大我一歲,兩個弟弟,一個今年27歲,一個今年即將滿20歲,爸爸在八年前因為腦中風成了植物人,媽媽在六年前因為疲勞或許是真的累了,猛爆性肝炎走了,八年過去了,爸爸仍舊是個無意識的植物人。但很慶幸,我們有四個兄弟姊妹,彼此是彼此的支柱和依靠。對我們而言,彼此是爸媽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了。
------------------------------------------------------------------------------------------------------------
我也有兩個弟弟
小時候一起玩、一起說謊、一起被罵
一起考不好還互推看誰先去送死
被打比賽誰比較痛然後哭著安慰彼此
長大後比體貼、比溫暖
誰晚回家都會帶著宵夜害對方變胖
在家的會抱怨卻默默幫彼此完成家事
然後提醒「下次你補給我」(超愛計較)
懂事後不吵架了,家人更像情人
每天都嚷嚷著想對方愛對方
我和兩個弟弟
是爸媽給的最好禮物
---------------------------------------------------------------------------------------------------------------
我是因為愛老大才會有老二,身為父母的我們,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孩子,只有一樣東西是我們永久留給孩子的,那就是"手足",因為我愛我女兒,而未來會有太多的狀況發生,我都無法想像如果她只有一個人獨自面對,沒有兄弟姊妹可以協助的她,她會有多孤單無助,我也有兄弟姐妹,我老公也有兄弟姐妹,我們都懂手足的好,所以不管生活再怎麼苦,我都想再生一個,現在弟弟已經快三歲了,姐姐非常疼愛弟弟喔^^
----------------------------------------------------------------------------------------------------------
我們家生兩個,原因是我們夫妻倆有一天走的時候,兩兄弟才不會孤單面對這件事。
----------------------------------------------------------------------------------------------------------
我35歲,我也很感謝媽咪給我生了一個相差15個月的老弟,雖然他有時令人超想扁的,但有手足真的很好,遇到關於爸媽的事以後可有商有量滴!這在未來老人化的社會是很重要滴!
---------------------------------------------------------------------------------------------
曾經想過,活在這個世界上 父母對我們做了什麼事情?
花了半生的時間,在扶養我們,經營這個家,天上垮下來也有父母為我們扛,人生苦短,我有一個哥哥,等到父母都離開後,就剩我和哥哥兩個互相扶持。
--------------------------------------------------------------------------------------------
沒錯,這就是我的體會,也是唯一能留給孩子們最重要的資產(親情)。
--------------------------------------------------------------------------------------------
我能深深體會到這種感覺……當你最無助的時候也是身旁的兄弟姐妹幫忙的……妹妹 謝謝妳
------------------------------------------------------------------------------------------
我常告诉老大,父母伴侣只能陪你半辈子,只有兄弟姐妹可以陪伴你一辈子。。。

人一生為什麼要有2個孩子?

Read this from Facebook... very touching... 很有感受...

[人一生為什麼要有2個孩子?最後一句是最好的答案!]

還記得4年前那在醫院裡煎熬的一整天,
一次經歷分娩的痛苦和折磨,
出了產房我跟先生說的第一句話是:

“痛成這樣,怎麼會有人想生第二個!!”

 轉眼4年過去了,
我成為了兩個男孩的媽媽,
自己在家照顧兩個小小孩,
常常被人問起,你怎麼會想生兩個的?
 其實每天面對兩個打打鬧鬧的娃兒,
當他們一起生病,一起吵著要我陪睡,
一個哭一個鬧的時候,
我也常常自問,為什麼要兩個呢?

下面這個漫畫,
是我在忙完孩子和家務的空餘時間畫的,畫得很慢,
甚至在被倆孩子惹的生氣的時候都畫不下去了,
可是,我知道,我要回答自己這個“為什麼,”

所以就有了這個答案....

 直到有一天,發現...

 我會感謝上帝,

因為我已經給了你們最好的禮物

就是.....

 請將這份 最好的禮物,分享給你的 親人手足吧!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Happy 2015 ~

很多很多年, 沒有到現場看煙花了. 今年除夕夜和老公到了灣仔海傍倒數, 迎接2015年的來臨~ 人愈來愈大, 也愈感到時光飛逝, 真的轉眼就已經一年光境... 有時, 這時光沖沖的感覺, 真的讓人挺無力的...

十一時半左右, 我們到了會展附近, 人很多, 有利靠前的位置已被佔據, 我們只好一直往前走, 去到面對尖沙咀的文化中心的梯級處, 雖然前方有2棵樹, 但煙花船也在不遠, 應該算是不錯的 spot... 到了11時時59分50秒, 倒數開始了, ICC Building 外側的 LCD 出現了 COUNTDOWN 字樣, 跟著 10... 9... 8... 7... 6... 5... 4... 3... 2... 1...

WELCOME 2015~

煙火匯演開始! 

維港上空, 被煙花照耀得如白日般光明, 五光十色的各式煙火, 燦爛悦目; 不知道為什麼, 心中突然有一片感動, 看著眼前的''輝煌'', 回想起2014年香港經歷的點點滴滴, 這一年, 對大家而言, 真的不容易...

曾經多麼光輝的過去, 多麼和諧溫暖的生活, 就如眼前燦爛的煙火, 讓人開懷; 但現在的香港, 怎麼會變成這樣子? 真有種心痛的感覺... 什麼時候, 我從前熟識的家, 才會回來呢?

很多人說過, 香港是一片福地. 願我的家, 依然會是我們的福地...

加油!

祝福!